银联遭Visa封杀:缘起双币卡 遏制银联国际化
发布时间:2010-07-15 17:02
在线咨询
重要提醒:本网站所发布内容为转载资讯,供您浏览和参考之用,请您对相关内容自行辨别及判断,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凡私自告知添加联系方式、保证无条件入职、收取各种费用等信息,请保持高度警惕,防止上当受骗造成各种损失。
经历了一年多的蜜月和七年波澜不惊的日子,“国际富豪”Visa再也无法忍受“穷小子”中国银联的迅速壮大,终于拔刀相向。
2010年6月1日,周二,国际儿童节。浙江某市城商行信用卡部负责人老陈回到办公室,刚打开电脑便在邮箱订阅新闻中吃惊地看到了一个标题—《Visa封堵银联境外通道……》老陈心里“咯噔”一下:“这一天总算来了!”
从这天起,全球最大国际卡组织Visa采取的一项“强制性”措施激起轩然大波:从今年8月1日起,凡是在中国境外受理带Visa标志的内地双币种信用卡时,不论是刷卡消费还是ATM取现,都不得走中国银联的清算通道。
这被业界普遍认为是Visa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意封堵银联境外通道的举措。老牌的Visa跟年轻的银联一起走过最初一年多的蜜月期,以及此后近七年表面上相安无事、波澜不惊的日子后,Visa终于无法继续眼睁睁看着后者不断壮大、快速蚕食地盘,并导致自身更多利润流失,从而骤起反抗,欲行“划疆而治”。
在老陈看来,银联与Visa之间的分分合合、利益争夺如同一部现代金融业版的《上海滩》—“大富豪”Visa多年来力求实现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却忽略了“穷小子”银联的悄然崛起;银联的壮大开始危及Visa的地位和利益,市场格局必然生变。
缘起双币卡
早在本世纪初,打着“银联”与“Visa”两个标志的双币种信用卡面世时,老陈就隐约预感一场“大战”被埋下了伏笔。
“两个银行卡组织出现在同一张信用卡上,这种状况在国际上很少见,这种合作模式有着强烈的中国特色。”老陈认为,“每个卡组织都是一个单独的利益体,如何合二为一的话,适用哪家的标准?走谁的清算渠道?出现纠纷谁说了算?”
银联相关人士也承认,双标的双币种信用卡“是中国特有的”。
中国的信用卡之路从1986年开始,当时中国银行(601988)发行了长城信用卡,这是中国第一张信用卡,也是第一张银行卡。但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张信用卡并非国际通行意义上的信用卡,它被业界命名为“准贷记卡”。直到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广发人民币Visa信用卡,国内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
老陈说,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Visa、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就已先期对国内几乎一片空白的信用卡市场展开了启蒙教育,包括建立信用卡研究培训中心、培训了大量银行卡系统的员工等。
“当时国内只有极少数五星级酒店及高档消费场所能用信用卡,且只能刷美元POS机。Visa等国际卡在中国的推广进度仍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信用卡。”老陈回忆称。
资深信用卡研究专家陈霓学证实:“中国银行卡收单市场并未开放,在银联诞生前,中国只有中行、农行、工行三大行在做外币单币卡,各行POS机也不互通,直到银联诞生后,会员银行之间的POS机才实现互通。”
2002年3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80多家国内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的中国银联宣告成立。“可以说,银联出身背景得天独厚、基因血统优良—它归央行直接组织领导,股东是国内众多银行;虽然名为商业机构,却算是个司局级单位。在国际上没有哪个国际卡机构拥有这样的优势。”陈霓学说。
然而当时的银联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银联诞生时,Visa、万事达等主要对手已在国内先行耕耘了约20年,其清算标准、仲裁体系完善,收单规模、品牌推广甚至客户合作等方面小有根基,而银联在此几乎“一穷二白”。
上海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徐明棋教授告诉本报记者,银联刚成立时,Visa曾给予很大帮助。Visa一度派驻专家在银联办公室常驻,以帮助解决收单、芯片卡推行、芯片卡标准、银行卡解决中心、国际认证等问题。
2002年6月银联成立三个月后,宣布加入Visa和万事达,成为两大国际卡组织的收单机构,银联商户有资格接受Visa卡和万事达卡。
徐明棋指出,由于中国没有开放境内清算体系,当年推双币卡时,银联退了一步,默许Visa等国际卡组织在国内通过银联通道清算。
徐明棋认为,双币卡的推出打破了Vsia等国际卡组织原先在中国市场推广的瓶颈之困,从而有机会通过银联实现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另一方面,新生的银联也需要借助Visa的品牌知名度和完善的标准体系来为自己铺路。
由此,双币卡在各商业银行间得到迅速推广。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