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继续走总量扩张型发展道路难以为继
发布时间:2014-01-02 14:33
在线咨询
重要提醒:本网站所发布内容为转载资讯,供您浏览和参考之用,请您对相关内容自行辨别及判断,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凡私自告知添加联系方式、保证无条件入职、收取各种费用等信息,请保持高度警惕,防止上当受骗造成各种损失。
银行业继续走总量扩张型发展道路难以为继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 姜建清
2013年,我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强盛令世界瞩目。与此同时,中国金融业也走过了百年不平凡的道路。我想用几个值得记忆的历史时段来回顾一下中国金融的难忘历程。
最近,我看了一张1913年的世界20大银行的排行表,当时欧洲是世界的金融中心,欧美银行占据着全球金融业的绝对主导地位。按资产排名,20大银行中,英国占9家,资产占比高达44.8%;德国占4家,其中德意志银行资产位列全球第一;法国3家;美国2家;其余两家来自比利时和奥地利。百年前的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当时最大的两家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总资产分别约为813万英镑和317万英镑,分别只为德意志银行的7.2%和2.8%。而到了百年后的2013年,英国《银行家》杂志按总资产排名全球前20大银行中,中国的银行有4家,总资产91320亿美元,占20家银行资产总额的比重约为21%;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分据第1、第9、第11和第14位。在全球千家银行排行榜中,中国的银行占据了96席。如果从资本、利润、市值等更具价值的指标来看,中国银行业的崛起也清晰可见。
中国经济的卓越表现和中国金融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中国人民银行的出色贡献。回顾六十五年前,中国人民银行在解放战争的硝烟弥漫中诞生。当时国家经济满目疮痍,面临崩溃,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恶性通胀长达二十年之久,中国的人均GDP已经降至1890年的水平。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怎会有强盛的民族金融?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宣告了新中国金融的诞生,金融业的新时代开始了。稳定、独立和统一的货币的诞生,统一的金融体系的形成,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十年前的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由此,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牵头推动了中国银行业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变革,在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和就业增长以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出色地发挥了中央银行作用。
也是在三十年前的1984年1月1日,工商银行正式成立,并承接了中国人民银行原来经办的工商信贷、储蓄存款业务及遍布城乡的营业机构。30年来在此基础上,工商银行经历了由一家国家专业银行到国有商业银行再到国际公众持股公司的历史性跨越。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工商银行的总资产、客户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8.7万亿、14.7万亿和9.6万亿元人民币,较成立时分别增长了67倍、86倍和38倍。自2003年引入国际审计以来,净利润从2003年的226亿元增至2012年的2387亿元,年复合增率达到30%,成为同期全球成长性最好的金融机构之一。工商银行30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
十年前的2003年,在前期积累众多问题、不堪负重、被国际国内主流媒体描述为“技术上已经破产”的中国银行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中国人民银行颇具胆识的策略性操作,开始了脱胎换骨的股份制综合改革之路。通过这场脱胎换骨的改革,中国银行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空前提升。以工商银行为例,目前工商银行在一级资本、利润、市值、总资产、营业收入、存款、贷款、品牌价值等多项指标上领先全球同业。股改上市以来,工商银行累计上缴税利4750亿元,再加上国有股权分红和增值部分,不仅全面覆盖了国家在其改制中的成本,而且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不良贷款率从最高时的47.5%降至不到1%,拨备覆盖率、ROA和ROE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现代公司治理、银行信息化、国际化、综合化上了新台阶。
纵观1913年至2013年全球金融业的沉浮变迁,回顾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六十五年来不断推动中国金融业改革前进的光辉历史,结合工商银行三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走过的风雨之路,使我们深刻领悟到其背后蕴含的规律,从而获取到引领未来发展的智慧。
首先,一国银行的发展离不开母国经济政治力量的强大,金融的稳定发展会大力推进经济繁荣。金融是经济的缩影,金融与实体经济兴衰相伴,国家强才能经济强,经济强才能金融强。百年来,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20年代末的经济大萧条严重冲击了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全球金融格局同时也出现了重大演变。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此后美元更从货币发行、金融规则、金融市场及跨国银行等诸多方面主宰了世界金融。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多元化、全球化的加深,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金融格局再度出现了深度调整。依托国家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力量开始崛起,世界银行业的重心东移。正是因为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因为中国人民银行卓有成效的货币政策调控和宏观审慎管理,正是因为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正是因为中国银行业持续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持续改革创新提升资金配置效率,中国银行业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
其次,需清醒认识银行业的脆弱性,切实防范风险。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机构,有着与生俱来的内生脆弱性。银行脆弱性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风险。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或源于全球经济政治局势及金融市场外部环境的改变,或源于经济周期及实体经济的恶化;亦与银行内部的风险偏好和错误的经营决策直接相关。经营偏离稳健轨道,资产质量恶化,业务结构失衡,最终难逃破产出局的悲惨命运。历史上多少家优秀银行已成过往云烟。前面所说的百年前的世界20大银行,至今只有5家尚存。世界银行业跌宕起伏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活生生的案例。
今天中国银行业到达了世界银行业同业期望登临的位置。但我们走的是一条没有前车之鉴的探索之路,前面仍有许多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与庞大规模体量如影相伴的是巨大的资本补充和风险管控压力。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加强金融监管,加强商业银行风险和内控管理须臾不可放松。
其三,改革和创新是一家银行打造“百年老店”的根本动力。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创新增添发展活力,降低经营成本。创新包括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业务创新。中国银行业过去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改革创新,如十年前银行业通过改制上市来破解发展难题就是最成功的改革创新。以工商银行为例,2004年改制之前,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24.24%,这其中还没有包括五级分类法和一逾两呆之间的“剪刀差”以及9000亿元左右借新还旧的所谓“常青藤贷款”这类潜在的不良贷款,如果仅靠盈利来消化历史包袱大致需要8年左右的时间。改革刻不容缓。这一时刻,党中央和国务院果敢决策,加速推进股份制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参与制定了整个股改方案的设计。
但未来我们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之多、挑战之多、风险之多一点也不亚于上一个十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金融改革的深化,银行传统业务正在逐步失去规模快速扩张的环境。继续走总量扩张型的发展道路受到资本补充及风险控制制约难以为继。银行必须坚持市场化导向和商业银行经营原则,走以结构优化、效率提升、资本节约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已是必然。通过创新破解体制机制性障碍已成为商业银行提升效率效益、降低交易成本的必由之路。利率汇率市场化的推进、资本市场的争夺、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对外开放的加快,会倒逼银行业加速改革。银行会进一步向中小企业和个人金融倾斜,向零售金融和财富管理进军,向大数据和银行信息化投资,向国际化和综合化发展,从资产持有大行向资产管理大行、由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向多元均衡盈利增长格局、由本土传统商业银行向全球大型金融集团的转变,走出一条资产与资本相平衡、质量与效益相兼顾、成本与效率相统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在金融迅速变革的时代,只有适者生存,适者就是改革者和创新者。■(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人民银行成立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整理)